痛症資訊百科
各種痛症是日常求醫其中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而止痛藥亦成為最常使用的”治療”方式,長期痛症不單令人不適,更會影響日常功能,減低工作效率及運動能力,更會影響休息及睡眠質素,甚至影響人的情緒。
痛症成因多如天上繁星,本篇章主旨為增加大眾對不同痛症資訊的認識及理解,從而改變大眾遇上痛症時的心態和行動,以免拖延診斷及合適治療。
痛楚本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,提醒我們身體出現問題而且須要處理,正如車輛的引擎燈警號亮起,未必立即令車輛拋錨,但如果不去做檢查,找出原因,並針對成因作出處理,車輛突然死火拋錨就只是時間問題;而慣性使用止痛藥去處理痛症,就像當引擎警號燈亮起時,用膠布貼在上面,遮蓋警號燈,雖然再看不見燈光,但車輛的問題並未解決。
治療方式可大致分為入侵性(如手術)及非入侵性;而非入侵性治療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治療。脊醫手力矯正,物理治療,運動治療,改變生活習慣,營養補充都屬於非藥物治療,副作用相對較少。藥物及手術自有其作用,同時亦帶有相應的副作用及風險,如非藥物治療不成功就可能須要藥物及手術處理。
香港人的忍耐力普遍較強,出現痛症幾星期甚至幾個月都不處理的患者甚為常見,時常都聽到患者說期望忍耐一段時間後痛楚會自動消失;人的身體的確有自癒能力,小的外傷需要一兩週,輕度拉傷約兩三星期,中度拉傷約6至8星期,嚴重拉傷約兩三月,及早處理可加快康復,減少後遺症,盡早恢復運動功能。
人體功能和自癒能力與脊骨神經有緊密連繫,脊骨錯位會減低脊骨神經功能,脊醫手力矯正錯位脊骨,可以幫助脊骨神經恢復正常功能,促進身體自癒功能。
脊骨錯位引起的痛症亦較難自我矯正,就像鞋內有一粒小石頭,你可以改變步姿去避免踏上小石頭引起的痛楚,也可以用藥物減輕踏上小石頭的痛楚,亦可以嘗試習慣這種痛楚;但較好的方式就是移走鞋內的小石頭,而脊醫手力矯正錯位脊骨,就是移走小石頭的方法。
痛症百科相關文章
手腕痛 – 媽媽手
媽媽手是一種手腕疼痛的狀況,影響了手腕拇指側的肌腱,正式學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 (De Quervain Syndrome) 。如果患有媽媽手 [...]
腰痛 – 脊骨錯位
腰痛是十分常見的痛症,也是最常見引致缺席工作的痛症,超過 90% 的人會在一生內試過這種痛症。常見的腰痛症狀有 腰部劇痛,痛楚有時會放射到臀部及大腿 改變姿勢有困難,甚至起床也有困難,要其他人幫忙 [...]
筋膜炎 –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
肌筋膜觸發點,也稱為肌肉激痛點,被描述為骨骼肌中的高刺激性斑點。它們與肌纖維繃緊帶中明顯的結節有關,是骨骼肌上特別敏感的區域,並且與肌纖維上肌肉緊繃帶的結節有關。在激痛點施壓會出現「激痛點現象」,諸如:局部壓痛、轉移痛、肌肉緊繃帶之出現,以及局部跳動反應...
頸痛 – 頸源性頭痛
位於頸部的疼痛是一種常見的醫學病症。頸痛可能來自多種疾病和疾病,並且可能累及頸部的任何組織。引起頸痛的常見疾病包括退行性椎間盤疾病,頸部勞損,骨關節炎,頸椎病,脊椎狹窄,姿勢不良,頸部受傷。頸痛可能來自常見的感染,例如喉嚨的病毒感染,導致淋巴結(腺體)腫脹和頸部疼痛。
頸椎神經病變
頸椎神經病變 (Cervical spine neuropathy) 是醫學術語,是指脊椎的頸(或頂部)部分神經根被困,受壓或受損而引起的症狀。如果是發炎所造成的頸椎病變,就可以稱之為頸椎炎。 [...]